哥多尼(Carlo Goldoni)「新藝術喜劇」的代表《扇子》與其排演過程

The Innovation of Commedia Dell’art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he Embodiment of Goldoni’s New Commedia Dell’arte and Rehearsing Process of “The Fan”
藝術喜劇之十八世紀的改革—哥多尼「新藝術喜劇」的代表《扇子》與其排演過程

李其昌

在台灣,卡羅‧哥多尼(Carlo Goldoni)的名氣不是很響亮;雖然民國八十四年三月間,表演工作坊曾於國家戲劇院演出其劇作《一屋二主》;事隔多年,國人對他還是不太熟悉。反觀哥多尼的出生地—義大利威尼斯,對當地人來說;哥多尼對他們的重要性就如同莎士比亞之於英國人一般,「並且對現今威尼斯的兒童來說,他如同是他們的父母,[甚至]直到現在他仍被稱呼『哥多尼爸爸』。」由此可見,哥多尼在義大利受到多麼普及化的歡迎;而且普及的程度,沒有年齡、時間、文化和國界上的差距問題。

哥多尼出生於封建制度沒落的十八世紀初期(一七○七年二月廿五日),生長在一個中產階級的家庭;殞世於同世紀晚期(一七九三年二月六日)的巴黎,正值法國大革命期間。處於如此動盪不安的年代,又同處於十八世紀兩個戲劇活力最旺盛的西方國家—義大利與法國;這顯示出憂患的天時與輝煌的地利不斷地在磨練和涵育著一代才子的創作生命。不僅如此,配合著他本人的執著與敏銳的觀察力,一生近八十七個春秋裡,他的創作量高達兩百五十多本劇作,其中有十部悲劇、八十三齣音樂劇和一百五十多本喜劇。

(請繼續點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美育》網頁)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