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紀錄
Ø 課程上午以理論課為主:
一、介紹發聲的前置動作。(發聲練習的重要性:台灣戲曲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孫翠鳳法國表演,他們都很重視發聲練習及暖身,避免正式登台時聲音出不來、或者抽筋)
二、中古世紀三時期戲劇的轉換。
三、西元五世紀496年戲劇被大量關閉的原因。
四、莎士比亞(Shakespeare)戲劇的介紹與欣賞。
五、西方學校介紹,戲劇教育透過扮演寓教於樂。
六、《羅密歐與茱麗葉》賞析,蔡依林&蔡柏璋-茱麗葉獨白教學。
七、舞台區位強弱。
八、莎士比亞悲喜劇的對比。
九、《羅密歐與茱麗葉》讀劇。
Ø 下午課程利用普魯斯問卷帶入角色塑造與編劇的關係:
一、分享普魯斯特問卷。(每過一段時間再填一次問卷會有不同的收穫)
二、莎士比亞悲劇人物分析。
三、從八大藝術去釐清撰寫劇本需注意的事項。
Ø 注意事項:
一、期末呈現後須繳交ppt報告到NTUcool。
二、期末《米蒂亞》呈現,一組10分鐘。
三、經費每組500元,記得打統編、保存收據,老師會先墊,事後再請款。
課程筆記
一、希臘悲劇
1. 希臘人面對人生的困境和苦難所衍生出的一種悲憫與承受的態度。
2. 亞氏的淨化論,欣賞悲劇能夠讓觀眾領悟到人類的尊嚴和生命價值,進而達到一種心靈的洗滌和淨化的功能。
3. 佛洛伊德認為,人類為了忍受生活的苦難,而有三種類型的緩衝措施。
一是強而有力的轉移;二是代替的滿足;三是陶醉的滿足。
二、荷馬是說唱藝術家,有人認為他是聚合起來的人物,因為當時代很多說書人都叫荷馬。
三、人在學習時有三個階段:螞蟻(爬書)、蜘蛛(整理有條有目)、蜜蜂(採蜜)
四、莎士比亞的劇本可以被視為英文第一本字典。
五、拉丁文,又稱Secret Language,在中古時期是被掌控的語言,例如當時的聖經只能使用拉丁文,不得翻譯為他種語言,否則會被迫害或殺害。
六、中古世紀三時期:
1. 5-9世紀:當時異教表演被壓制,或轉化為基督教式的儀式表演。
2. 9-12世紀:彌撒→利用表演解釋聖經(Church Drama)
3. 13-16世紀:移向城市廣場,並從聖徒故事轉至一般人。
除了羅馬戲劇,教宗同意戲劇演出,因而成就了莎士比亞的戲劇黃金時代。在8世紀的英國人要學拉丁文,就如同現在台灣人要學英文,才不會生活在受局限的世界裡。
七、戲劇教育在文藝復興的四個特色:
1. 強調實踐知識(Practical Knowledge)。
2. 帶有消遣性質及探索與擴展性質的教學目的。
3. 作為語言教學的媒介(戲劇作為娛樂以及教育)。
4. 道德標準。
八、戲劇中角色的行動是有目的性的。
九、戲劇不一定合理但是合乎邏輯。例如:羅密歐不應該比神父慢不太合理但乎邏輯就好。元朝想像力很高,倩女離魂也是很多地方很不合理。
十、劇場藝術核心:演員、表演、觀眾。
十一、 四度創作:劇作家、演員、導演、觀眾。
十二、 體驗經濟:所有商業的公司都要來學劇場,因為沒有一個學門如同劇場,全心全意只為了觀眾。
十三、 階段讀劇:一練咬字(清晰)、二找動機、三找重音強調。以羅密歐與茱麗葉為例:唉-相思,她說話了-興奮,拋棄姓名吧-懊惱。
十四、 莎士比亞悲劇人物分析
(一)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馬克白》
(二) 悲劇特色:
1. 人物為複雜多樣性人物
(1) 簡單類型化人物。例: 莫里哀《吝嗇鬼》
(2) 複雜多樣性人物。例: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3) 象徵意念化人物。例: 道德劇《every man》
2. 人物支配情節
(1) 悲劇多探討角色本身的抉擇與個性。
(2) 羅密歐與茱麗葉是悲喜劇(傳奇劇),情節支配人物。
3. 情節構成上為反高潮的結束方式
(1) 收場的有無:
A. 有收場(反高潮結束方式)
B. 無收場(高潮結束方式)
(2) 收場目的有三:
A. 次要問題的解決
B. 場面收拾
C. 緩和觀眾情緒
(三) 亞里斯多德在《詩學》將情節的構成分成糾葛與解決。
十五、 八大藝術:繪畫、建築、雕塑、音樂、舞蹈、文學、戲劇、電影。
同學心得
Ø 透過今天的課程,讓我們了解了戲劇演進的歷史,以及為何希臘戲劇大多以悲劇的形式做結,同時反觀我們華人的戲劇情節模式;而從大家分享的普魯斯特問卷中,我們也更加了解彼此的內心以及現階段的心情想法,為因為疫情而無法面對面上課而改行的線上授課模式,更拉近與同學們間的距離。期待與夥伴們共同完成之後的戲劇演出。
Ø 今天複習了很多高中學過的知識,也了解更多關於戲劇的進展。在讀劇中,扮演角色唸出台詞時其實很有趣,但可能因為現在還跟大家不太熟所以還放不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