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閱讀 不是給本書就好

推動閱讀 不是給本書就好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2009/07/30
推動閱讀不是給孩子一本書就好。台東大學幼教系助理教授簡馨瑩研究指出,運用預測、放聲思考、摘要、故事重述等方法,更能讓學生讀懂、讀通,並進而提高寫作水準。

教育部推動「悅讀101」計畫,不只買新書送給孩子、把行動圖書館開到偏鄉,還徵選各項閱讀教學策略開發與推廣方案。教育部國教司科長武曉霞說,這些閱讀策略預計在今年底修正完成後,將推廣到各校。

簡馨瑩就與台東縣的東成與豐源國小合作,研究「預測」策略教學對提升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效果。她發現,如果先讓小三學生先看書的標題、封面,請學生猜猜這本書在講什麼?之後學生在閱讀時,就會注意實質內容與猜測是否相同,老師還可鼓勵學生在讀完後,把自己事先的猜測與真的內容加以比較,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程度將明顯提升。

簡馨瑩還推動「放聲思考」法,文章裡每隔幾句就畫一★號,老師在星號時會問學生「你剛才看或聽到的,讓你想到什麼?」學生就會往前或往後推論,引導學生認真去理解,「現在很多小孩看書看個開頭,再翻到結尾,中間都沒看。」簡馨瑩說,這個方法就可改善學生「不看中間」的問題。

此外,許多學者也推薦「摘要」法,請學生找出文章的「主題句」,刪除不重要的,再加以整合,做出逐段摘要。

許多參與教學策略開發的小學都把繪本影印出來,讓學生用螢光筆在上面塗塗畫畫,以學習摘要技巧。

簡馨瑩舉「長滿青苔的大石頭」一文為例,教小朋友要先找出故事主角是狐狸,地點在森林,時間發生在散步的時候;她表示,摘要的學習真的很重要,「不要等到上了大學都還不會摘要。」

嘉義縣雙溪國小校長陳媺慈昨天也在發表會中,分享該校推行「分享式閱讀」心得,把文章用戲劇的角色扮演方式分享,學生們讀得更開心,也理解更多。

引自聯合報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