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辯證:只有你到死的前一秒鐘,才會知道,誰是你的最愛!

理性已不需要再被強調,臺灣需要「感性」的教育,相對於康德在十八世紀末所呼籲的理性啟蒙,「情」殺充斥的臺灣,更需要「感性」的啟蒙。

為「情」傷人,不單僅指愛情,在此包含所有因「情緒」不穩定而造成的社會傷害。

還記得上世紀末流行的「情感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到了嶄新的年代,卻浪濤漸失,導致衍生許多的社會問題。例如,一位理性已受啟蒙律師,卻因四角習題,「迷糊」之間,殺死當下所「錯認」的最愛;還有上個月,媳婦對婆婆的傷害;再擴大至藍、綠「民眾」(不指黨員,他們『應』是理性的批判)「迷糊」的崇拜,讓我們所處的社會,有如一鍋沸騰騰的湯,只要一看「不順眼」,就達沸點,爆發衝突。他們不是「智商低落」,而是「情感無知」,未受啟蒙。

由於我們是以孔孟思想為教育核心,社會倫理普遍和諧,但在政治方面卻影響我們對「官(候選人)」的狂熱:「書生就要當官」,想方設法,即使周遊列國也在所不惜。大多數民眾,心中有「政治」,產生對「祂」(好像拜神)的「情」,然而愛的方法是錯的,因而衍生「迷糊」。常常一達「迷糊沸點」(尤其在造勢會場),就「認定」、「祂」、「現在」、「就是」、「最愛」,不擁護「祂」,則心神不靈,民眾就是這樣盲目受困於「情」而不自知。這些迷信拿香拜「情」的人──也就是拜情信徒──都要接受「感性啟蒙」教育。

以下簡述社會「感性啟蒙」的課堂講義,以及獲得學分的方式。一旦民眾知道自己困於「迷糊沸點」,或是處於「迷糊邊緣」,心緒難耐,就是課堂的開始。敬請趕緊把握當下,為自己獲得「感性啟蒙」學分,其步驟如下:
1. 勇敢擺脫「認定」(A),
2. 讓感情瞬間走到「對岸」(B),呼吸一口B岸的空氣;
3. 立即放下手中利刃、閉上傷人口舌,給「下一個真愛」,一個認識你的機會。
因為「只有你到死的前一秒鐘,才會知道,誰是你的最愛!」眼前你所愛、所恨的(狂熱)「對象」,只是「黃金」;然而走到B岸,你會發現「鑽石」,因為你已有C(新)的領悟。一旦你走到B岸,你的情感智商課程,就得一學分;若能進一步辯證A、B兩岸後,得到C(新)的領悟,獲兩學分。

誰敢說,如果為情殺人的律師,在迷糊的那一刻,走到B岸,答應她(們)分手,他的下一個真愛,不是林志玲!誰敢說,常為藍綠迷糊爭執的民眾,不偏愛哪一方,單僅檢討藍綠所給的社會牛肉,不是對家國有利!

來自一位德國藝術家的辯證公式:Not … But;可以烙印心中,除了解決日常爭端,也可以讓你早日順利畢業。例如:我不(Not)願意分手,但是(But)我答應你。(答應之後,海闊天空,還有一學分!)
我不(Not)喜歡泛藍/綠,但是(But)我要檢視雙方對社會的貢獻。(檢視後若心中有報告,得兩學分)

敬請繼續自我舉例與驗證。衷心期盼我的家園,遠離情感迷糊,人人修滿畢業學分(至少十分)。因為我們要比十八世紀的人,還要「理性」;要比廿世紀的人,還有更高的「情感智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