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觀音、玄奘戲引(騙)悟空戴緊箍兒

「緊箍兒」係如來佛祖於「盂蘭盆會」交予觀音菩薩,以便制伏不聽使喚的徒弟。
我們曾談過,神佛是無法以法術強迫別人更改意志,只能引導。現在我們來看看菩薩與玄奘是如何讓不聽使喚的孫悟空戴上金箍,箍正祂的心志。這過程係有一個先決條件與兩個步驟:
先決條件為妖魔「不伏使喚」,但有規勸後能轉好的資質。第十四回悟空打死了六個毛賊,卻被玄奘認為是行兇之徒,兩人發生衝突(悟空自衛的「對」;玄奘佛悲的「對」,兩方堅持自己的「對」是引發衝突之源)。衝突之後,悟空選擇返東回家,卻被菩薩認為祂不受教誨,顯然菩薩以師徒倫理的「對」,讓悟空(包含讀者)心服口服,祂自己真得犯錯了,因此悟空「學好」回頭找唐僧。
然而,我們稍前看到觀音變為「老母」角色,指點唐僧讓徒弟穿戴緊箍花帽(第一步驟);而唐僧竟也在告誡徒弟「出家人不可說謊」後,反倒自己「說謊」引誘悟空戴上帽子(第二步驟)。我們來讀這一回中的對話:
老母道:「……長老呵,你既有徒弟,我把衣帽送了你罷。」
三藏道:「承老母盛賜;但只是我徒弟已走了,不敢領受。」
………
老母道:「……我去趕上他,叫他還來跟你,你卻將此衣帽與他穿戴。……」
三藏聞言,低頭拜謝。那老母化一道金光,回東而去。三藏情知是觀音菩薩授此真言,……
因此,菩薩以「老母」一角,柔化自己的神威,平行式地教導唐僧,堪稱運用戲劇教育。然而,為何菩薩事後要讓三藏知道「演員」是自己呢?可能是趕著去追悟空,並且藉此讓唐僧知道法寶與真言的重要性,希望唐僧信己之言,不要誤事。
再看第二步驟,玄奘明知不能騙人,還「善意」欺騙悟空。
行者﹝悟空﹞道:「我往東洋大海老龍王家討茶喫喫。」﹝悟空沒說謊﹞
三藏道:「徒弟呵,出家人不要說謊。你離了我,沒多一個時辰,就說到龍王家喫茶?」
行者……見那光艷艷的一領錦布直綴,一頂嵌金花帽,行者道:「這衣帽是東土帶來的?」
三藏就順口兒答應道:「是我小時穿戴的。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經,就會念經;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禮,就會行禮。﹝玄奘說謊﹞
行者道:「好師父,把與我穿戴了罷。」
三藏道:「只怕長短不一,你若穿得,就穿了罷。」
行者遂脫下舊白布直裰,將綿布直裰穿上,也就是比量著身體裁的一般,把帽兒戴上。三藏見他戴上帽子,就不吃乾糧,卻默默的念那緊箍咒一遍。
行者叫道:「頭痛!頭痛!」
那師父不住的又念了幾遍,把個行者痛得打滾,抓破了嵌金的花帽。
我們可以看出小說裡的玄奘,剛說不能「說謊」卻又道謊的原因,是為了讓頑徒早日受他管教,隨身保護,以便完成取經大業;也能想像聖僧「生氣程度」之大,因為看他唸了數次〈緊箍經〉,直到擔心悟空弄壞了菩薩所給的金箍,才停住不念。雖然玄奘達到目的,他與觀音菩薩戲引悟空戴緊箍兒的步驟,卻是讓人看得有趣,也看出了作者刻劃人物之美。
再引一段趣語作為本文的結尾。當悟空得知是觀音菩薩送玄奘緊箍兒,爆發脾氣要去南海打祂,玄奘機警地提醒悟空,菩薩「也會念經」,千萬不能去尋死:
此法﹝〈緊箍經〉﹞既是他﹝菩薩﹞傳授與我,他必然先曉得了。你若尋他,他唸起來了,你卻不是死了
唐僧不愧是狀元之子,堪當孫行者之師。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