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緣起─唐太宗的「虛夢」歷練


若非唐太宗經歷過「跪夢(龍王拜求)─真死(己壽該終)─還魂(判官添壽)」,就無陳玄奘西天取經之事。當初太宗解救龍王未成,反被龍王控為幫兇,必需親至地府與之對質,在唐王經地府劫難之時,曾許下三件事,以便順利返回皇宮。第一,贈送南瓜予地府十王;第二,還相良金銀一庫;第三,舉辦水陸大會。其中,以第三件事最為重要,因為法會一開,眾僧齊聚誦經,觀音菩薩才有機會指點唐土佛經低劣,無法讓亡者超昇,所以太宗若要真正實踐諾言,必須請玄奘至西天取得大乘佛法
不過橫觀當時的宗教勢力,本土的勢力不容小覷。例如學道的傅奕,就非常不贊同舉辦法陸大會,在《西遊記》第十二回他對太宗進表:
西域之法,無君臣父子,以三塗六道,蒙誘愚蠢;追既往之罪,窺將來之福;口訟梵言,以圖偷免。
然而,幾番辯論後,支持佛教的蕭瑀反駁傅奕:
地獄之設,正為是人。
這句話明為罵傅奕(說地獄是為了傅奕這種人存在),在我看來也因為蕭瑀知道太宗剛經歷生死劫,故意道出此事,讓太宗警覺佛教的重要性,支持他的觀點,進而頒佈律條:但有毀僧謗佛者,斷其臂。換言之,若無龍王托夢、太宗真死、還魂歸來等等大事發生,太宗的意志恐怕舉棋難定,難以作出劃時代的決定。因此,神佛是沒有權利也無法改變人的決定,祂僅能「引導」(點化)歷過苦難的「熟人」,提供較佳的方向,至於要做不做還在人心。這應是堂堂南海觀世音菩薩願意多年屈居長安土地廟的原因,祂要等到唐王歷劫過後,自己甘心宣揚佛法,祂才方便點化;而不是學那龍王,為嬴相士擅用神權干涉雨量、被處極刑冒使法術直衝人夢,雖讓太宗應允幫祂困魏徵,卻因唐突不周、干涉人權而害事,最終害己(上斷頭台)誤人(唐王下地府)。
唐王下地府,眼見地獄之苦,遂在菩薩點化後,決定西方取經。他的意志相當堅決,端看他破例封僧人陳玄奘為御弟,親送關外,再要求玄奘破戒與他對飲「鄉土酒」,道:「寧戀本鄉一捻土,莫愛他鄉萬兩金。」就是希望玄奘能代他行取經之事,早日返回唐土,讓地獄中的亡魂能夠超渡離苦;也希望百姓因宗教而為「善人」,先要求自己不作虧心事,再談幫助別人
當然,《西遊記》裡的太宗遊地府,是虛假的,吳承恩的寫作技巧如同《達文西密碼》一樣,讓讀者感覺西方取經結合神怪是真的發生在第六世紀的中國,難怪成為暢銷書。此外,不管讀者對宗教的態度為何,一旦閱至第十二回,與太宗一同虛幻(想像)走過一遭生死門,更可瞭解「人」惟有經歷過悲劇,才能真正領悟何為喜劇,並做出「善」的決定。就個人的體悟,戲劇或小說裡的悲劇情節,正提供我們安全的「時空」來(假的)歷練悲苦,(真的)獲得經驗,然後在現實社會中,不斷改進自我的決定朝向——「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