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老師語錄

Hyde par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偶遇光復老師,曾聽他談起中學生應具備兩個指標,他說:

18歲高中教育須完成的兩項指標。1.具獨立思考能力。2.具實務工作能力。(已獲同意引用)

換言之,十二年的學校教育,就是公民的養成教育,上不上大學,還在其次。我在澳洲所問到的高中畢業生正是如此,他們畢業後不是一窩蜂的申請大學,而是衡量自己的興趣後,才申請大學,或是直接找工作,如果自覺技能不足,可以繼續到技職學校(不用考試)做更深入的訓練。澳洲那套職業訓練系統與12等級證照制度,很讓我佩服。

這幾天與光復老師的電郵往返,信中他提及戲劇於國民教育的願景,他說:

站在教改,它[戲劇]和其他領域的結合性才是它的生命。當教改進行到某一階段,人們對教育的認知較健全,這時談它的專業或學術性,它的能量自然會顯示出來。(已獲同意引用)

我回覆光復老師關於「結合性」的議題:我充分了解與認同您的想法,因為在美國,戲劇課還是以學習戲劇為主(稱Creative Drama);在英國就較符合您的觀念,讓戲劇與其他學科結合(稱Drama in Education),結合不僅一科,讓一堂課運用戲劇技術,變成綜合科目的教學。就像人在社會中所面對的課題一樣,是很少僅運用單科思維,反而絕大多數是以複科的知識來解決問題;例如,去市場買菜,就得揉合運用國文(語句)、數學(計算)、公民與道德(排隊)等等複科知識。而戲劇的「假定性」,即能綜合如上的科目藉學生天生(免費)具有的想像與模仿力演練一次(假定中學習真經驗),而這也符合您所舉的唐詩戲劇化的例子(邊讀唐詩、邊演情境),學生實際在教室內表演唐詩的涵義,不僅瞭解詩意,也更能體會意境。而一般考試所注重的背誦能力,於演練之時即已達成。

有一個民間教育中心網站紀錄田光復教授對藝術加上人文的意見,建議網友可以讀一讀,瞭解當時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創立的背景。

留言